在前行于这条荆棘漫布的求学之路时,是否真正意识到了我们正在付出什么,我们又在等待什么。
我们前往美国留学是为了什么?这个留学的路途中又能收获什么?
逝者如斯夫,又是一年的春去秋来。每次看到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前赴后继,努力备考的时候,都会不禁想起07年秋天的自己。打篮球脚骨折,然后拄着拐杖,一瘸一拐地奔赴香港的SAT考场。
和所有人一样,支持着我默默前行的是梦想,是当时对美国大学懵懂而现在看来又稍显幼稚的憧憬。无知者无畏,或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。
说实话,随着这几年去美国留学读本科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,我个人感受更多的不是欣喜或骄傲,而是顾虑和担心。我顾虑的不是“美国党”越来越多,所以我的美国本科教育就越来越水(毕竟大学招生人数还是有限的);我担心的不是美国大学名不副实,难以承担如此多中国学子的厚爱。
我真正关心的是我们每一个准备出去,将要出去,或者已经出去的“美国党”们,在前行于这条荆棘漫布的求学之路时,是否真正意识到了我们正在付出什么,我们又在等待什么。
1
留学美国的“付出”:
不仅仅是高昂的学费
美国大学一年读8个月的书,大概30周的课。当我们把每年高昂的学费除以30,再除以每周五天的上课时间之后,那每天高达千元的学费忽然间就变得如此怵目惊心。可是,这远远不是我们所付出的全部。
在我们踏上SAT考场,写下第一篇申请文书,递交第一份Common Application的时候起,我们已注定远行,远离父母,独在异乡。“游子身上衣,临行密密缝”,天下没有一位父母愿意送子女去天涯之外,虽然他们毅然决然,为了孩子的未来。
我依然记得母亲6年前浦东机场送别之时的泪眼朦胧,那种“父母渐渐老去,而吾等却不能在其左右”的有心无力感,我想也是这条路上我们需要承担的吧。而大学生活中,因为口语很烂无法融入上课讨论,或者因为文化差异听不懂周围人的笑话,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碰到类似的无奈和尴尬。
但是,我更愿意把这些挫折归类到“收获”中去,虽然有自己找罪受的作孽感,但是学会微笑地去拥抱失败,让每一次挑战和痛苦成为自我蜕变的最好见证,难道不也是一种收获吗?
2
留学美国的“收获”:
快乐求知,包容差异,自我选择
1、让我们找回对知识最纯粹的热爱
在此,请允许我分享一个可以说曾启迪了我人生的经历。那是我大二那年的一个普通的周五晚上11:30,当大多数同学都加入到了校园各处的派对中把酒言欢的时候,我在我们图书馆碰到了一个我物理课上同学,David。他正横躺在沙发上,很专注地阅读柏拉图的《理想国》。因为我知道这哥们没有在上任何哲学课,而且又是工程专业的,所以我很疑惑地问:"Why are you reading this?" (你为什么要读这个?)
然后David回答我说,"Why CANT I read this? " (我为什么不能读这个?)
夸张的说,那个时刻,David的头上我分明看到了一圈圈的圣光---这是对知识最本质的热爱,求知仅仅是因为喜欢,也就是英文中的intrinsic pleasure。在当下“读书无用论”大行其道,很多人文基础学科(如历史)因为缺乏直接的社会应用从而被很多人所忽略的时候,我想我会感谢是我的大学,确切说是那些我周围的同学,是他们用实际行动和那无法掩盖的,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对知识的渴望和喜爱,让我找回对知识最纯粹的热爱。
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意大利文艺复兴?一个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微积分和统计正态分布?因为我们想透过历史了解社会的变迁,通过数学感受严密推理的乐趣,不为更高的GPA,不为更高薪水的工作,只是想满足一个“人”对于了解自身和周围这个世界的好奇心。
当有一天我在费城的火车上看到我前后左右所有的乘客都人手一本“口袋书”安静阅读的时候,我为自己出门居然没有带“精神粮食”而脸红,最后只好从地上捡起了一张貌似是“治疗秃头广告”的报纸滥竽充数了。